你真的听懂了客户的需求吗?- 从2个真实例子说起

做13年营销工作,最大的感悟之一:客户嘴里说的“要”,未必是心里真的“要”。 今天不讲虚的,先从两个我亲身经历和身边发生的“失败”例子说起,看看我们是怎么在“需求”上栽跟头的。

例一:SaaS产品的“需求陷阱”!

   几年前,公司计划推一款新SaaS产品。我为了更贴近客户,主动请缨负责新产品的商业市场侧。那时“种子客户”概念正火,产品有Demo后就开始找客户调研、排Roadmap。

   团队很拼:调研了市面上主流竞品,并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近100家企业,收集了上万条需求!最后,形成了清晰产品定位:为中小型企业打造一款轻型的招聘产品,主打“用人部门与候选人直联”。

    过程不可谓不努力,投入不可谓不大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。

   但是,问题出在哪?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:中小型企业当下真的、马上需要一套招聘系统吗? 他们更需要的是“快速便宜招到合适的人”,至于用不用系统,那是后话。我们的“完美产品”,并没击中他们的最痛点。

例二:文创买手审美“自嗨”

    朋友创业,灵感来自她旅游经历。她发现了很多文化瑰宝级的“好物”,又笃信“衣食住行”是刚需,于是决定做“文创买手集合店”。

    她和合伙人跑遍景德镇、多家丝绸工厂等地,精挑细选的第一批货,颜值极高、品质过硬、文化底蕴深厚。满怀信心上架 ,然后现实残酷,产品鲜有人问津。直到有一天其中一款被一个陶瓷爱好者一眼相中,才开始好转。但目前销量仍不算理想。  

     问题出在哪?她眼中的文化瑰宝生活美学,真的是目标客户愿意掏钱的刚需吗?还是她把个人品味和情怀,当成了市场的普遍需求?

Image

 (图源:网络)

     以上的2个例子中的问题,分别代表了企业在解读客户需求时的常犯的错误:

一、表面需求收集陷阱: 拼命累加客户提出的表面功能需求,却忽视了需求背后的核心动机、真实痛点以及最关键——付费意愿。 (如例一)

二、自我感动式陷阱: 主观习惯,将个人喜好、审美或价值观强加给客户,沉浸在“我觉得好”的幻觉里,显示自己的高大上,而忽视客户的真实诉求。(如例二)

01

—你的客户并不知道TA想要什么

    亨利•福特曾说过:“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,他们会告诉我‘要一匹更快的马”客户往往基于自己的认知框架与体验提需求,但这些往往只是表面需求,本质(深度)需求还有待洞察解读。

   就像例一:客户会说要“简历筛选更快”、“候选人部门响应更快”,但进一步分析需求的本质是什么?是HR时间不够?是招人效率低影响业务?深挖下去,解决方案可能完全不是“一个更好的招聘系统”,而是更精准的岗位画像,更低候选人沟通成本等!

02

—揪出真动机,重构需求场景

     我们以经典问题开场:商场顾客都抱怨“电梯太慢了!”,怎么办?

第一反应(直接解决问题):让电梯更快一些!升级电梯!或者安装更多电梯!让它更快!这样解决问题的结果会是不满意变成满意吗?不尽然,或许开始会有抱怨电梯速度过快,而引起头晕了。

    换个思路(重构下需求):为什么觉得“慢”? 或许因为等电梯时太无聊了!那么需求就是“减少等待的无聊感”。那么增加等电梯位置的趣味性呢:比如放点轻音乐、甚至搞个小屏幕放点趣味短视频。用转移注意力来对抗心理时间。成本低,效果可能更好!

Image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(图源:Wedell-Wedellsborg, 2017)

    “是主观感受是相对时间概念若盯着表面需求(“快”)解决,或许适得其反。要破局,就得回到场景里,揪出那个让客户觉得“慢”的“不爽点”到底是什么。

03

回到本身!满足“人”具体需求

      无论是B端还是C端,最终被满足需求的对象,都是活生生的人,带着各自的立场、目标、痛点和情绪。

Image

 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(图源:Design Thinking for Business )

    B端客户: 决策者是谁?(老板?HRD?业务主管?)他们的核心KPI是什么?(降成本?提效率?保合规?)他们的决策链条是怎样的?你满足的需求,是否能直接助力他的核心目标?(案例一没解决老板的“招人贵且慢”的核心痛点)

    C端客户:你的用户画像是谁,TA们的痛点需求与使用场景是什么(是日常刚需,还是偶尔送礼?),他们购物看重哪几点?(价格?便捷?面子?实用性?情感连接?)你的产品是否有“比较优势”嵌入他们的场景需求?(案例二仍是产品驱动消费模式,已落后当前的“供给远大于求”的市场交易环境,当前应以“客户驱动”,注重客户体验,与客户共创产品价值的时代)

04

Think Outside the Box:终极拷问

客户真的愿意为此付费吗?

      这是最现实的一环!收集了海量需求,产品功能也都一一满足了,客户还是不买单?核心在于:你满足的需求,在客户的价值天平上,够不够是否没达到他们愿意付费的阈值

     对企业(B) 你解决的问题,是“痒点”还是“生死攸关”的痛点?你服务的客户是否具备付费能力?预期的收益(效率提升、成本节约、收入增长)多长时间跑的赢投入的成本(金钱、时间、学习、风险),能直接/间接带来“盈利”或“增长”吗? (案例一的产品对挣扎生存的中小企业“痒点”

    对个人(C) 你的产品具备的是什么价值属性,功能属性、情绪属性或者社交属性?在当前目标客户心智中,有否有位置?有没有更便宜/方便/直接的替代方案……(案例二的精美文创,对普通消费者,优先级远低于生活刚需)

结语:

|从“听到”到“看懂”需求,是深度共谋

      客户需求不是一系列调研的直接答案,也不是老板或产品经理脑子里的“自嗨”幻想。需求在深处交易痛点价值。别让努力,只感动了自己。

Image

    (图源:网络)

    下次做产品,做营销前,可尝试用5W1H分析法问几层:

  • “为什么?” (连问5个Why,真动机)
  • “谁?” (精准定位决策者和使用者)
  • “什么情况下?” (真实决策场景)
  • “什么时间下?”(真实使用场景)
  • “不解决会怎样?” (评估痛点级别)
  • “值得花多少钱/精力解决?” (衡量付费意愿与价值)

   看懂客户背后真需求,远远重于听到的表面需求,重要一百倍。共勉